10月26日,2023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江西會區)在南昌開幕。副省長孫洪山出席并講話。教育部副部長陳杰,湖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邵新宇,湖南省副省長秦國文通過視頻致辭。捷克馬薩里克大學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米蘭出席并致辭,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洛夫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主席托比恩·卡瓦斯博通過視頻致辭。
本次會議由教育部、江西會區各省人民政府指導,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江西省教育廳主辦。開幕式由江西省教育廳和華東交通大學共同承辦。

校黨委書記柳和生與馬來西亞理工大學交通系統與工程研究院海事科研技術中心主任KANG Hooi Siang代表雙方為中馬智能新能源汽車聯合實驗室揭牌。

校黨委副書記、校長徐長節與中鐵交通投資集團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李建光代表雙方簽訂交通基礎建設開發合作協議。

歐盟科學院院士、我校土木基礎設施智慧建維研究院執行院長王翔宇作了題為“新工科背景下國內外產學研用的模式與成效”的經驗分享。
開幕式上,校黨委書記柳和生與馬來西亞理工大學交通系統與工程研究院海事科研技術中心主任KANG Hooi Siang代表雙方為中馬智能新能源汽車聯合實驗室揭牌。校黨委副書記、校長徐長節與中鐵交通投資集團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李建光代表雙方簽訂交通基礎建設開發合作協議。歐盟科學院院士、我校土木基礎設施智慧建維研究院執行院長王翔宇作了題為“新工科背景下國內外產學研用的模式與成效”的經驗分享。


會議現場。
據悉,本次會議以“多元合作 開放共贏”為主題,共同構建產學研用“海內外合作,區域間互濟”的江西會區新格局。贛、鄂、湘、川、渝、貴、藏七地共同簽署了《江西會區國際產學研用合作共建共享機制》,6個國際產學研用學科聯盟授牌、8個合作平臺揭牌、9個合作項目簽約,來自國內外高校、企業的5名代表圍繞國際產學研用合作主題作了經驗分享。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請了23個國家和地區的400余名嘉賓參會,組織“軌道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建造關鍵技術”等10個合作會以及相關學術報告。其中我校承擔“軌道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建造關鍵技術”合作會,同時校黨委副書記肖長春還代表學校參加了江西高層次人才引智專場新聞發布會。

徐長節在軌道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建造關鍵技術合作會上致辭。
徐長節在軌道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建造關鍵技術合作會致辭中表示,智能化是現代軌道交通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提升交通質量效率、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國際科技合作與協同創新已是大勢所趨,希望通過學術研討,打造學術創新高地、高質量人才培養基地,加強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合作,發揮互補優勢,進一步促進國際間產學研用互動交流,推動國際產學研用創新發展、協同發展和持續發展。

徐長節為華東交通大學與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國立交通大學中俄高速鐵路研究院揭牌。

徐長節為華東交通大學與俄羅斯彼爾姆國立大學中俄文化交流中心揭牌。

徐長節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李光前理工學院電機與電子工程碩士系主任Shee Yu Gang為華東交通大學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智能牽引供電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徐長節為華東交通大學與阿聯酋大學中阿智慧低碳聯合實驗室揭牌。
萍鄉學院校長、華東交通大學智慧交通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劉林芽,校黨委委員、副校長羅文俊,中鐵七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總會計師、董事會秘書王愷,中鐵七局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副部長田國利,馬來西亞理工大學交通系統與工程研究院海事科研技術中心主任KANG Hooi Siang,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李光前理工學院電機與電子工程碩士系主任Shee Yu Gang,以及來自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馬來西亞、阿聯酋、新西蘭等國內外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的院士、校長、專家學者和師生代表共220余人參加合作會。校黨委委員、副校長肖乾主持會議。

羅文俊與中鐵七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總會計師、董事會秘書王愷簽署華東交通大學與中鐵七局有限公司戰略合作協議。

羅文俊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李光前理工學院電機與電子工程碩士系主任Shee Yu Gang簽署華東交通大學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合作協議。

羅文俊與新西蘭梅西大學線上簽署華東交通大學與新西蘭梅西大學中外合作辦學協議。
會上,我校與俄羅斯、馬來西亞、阿聯酋、新西蘭等國內外院校、研究機構和中鐵七局等企業舉行了聯合實驗室揭牌和合作協議簽署。來自英國利茲大學、阿聯酋大學、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西安理工大學、同濟大學、華東交通大學等單位的9位知名專家聚焦軌道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建造關鍵技術作主題報告,并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和科研經歷,展示了軌道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建造領域最新成果。


會議現場。
據悉,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由教育部于2018年啟動,已成功舉辦四屆,合作成果豐碩。本次軌道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建造關鍵技術合作會,圍繞軌道交通、智能建造領域持續深入探討交流,分享智慧與經驗,搭建中外交流和合作平臺,加強軌道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建造領域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有力助推領域內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建設水平提升。(馬莉婭、農屹駿、謝伊婷 攝)